<
>
1 2 3 4
您的位置:首 页 > 最新资讯 > 工作动态 》 正文

筑牢生态屏障 守护绿色家园

发布时间:2025-08-05 10:18    阅读次数:
分享:

—太统崆峒山管护中心加强生物安全防控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生物安全防控作为森林资源保护的核心工作。2025年以来,保护区管护中心以“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强化责任”为原则,通过精准防治有害生物、系统排查风险隐患、开展科普宣传等举措,构建起“防治结合、防救并重”的防控体系,守护森林生态安全。

一、靶向施治:精准防控有害生物

林业有害生物是森林生态的“隐形杀手”。2025年上半年,保护区1200亩落叶松纯林遭落叶松球蚜侵害,初期危害率达39%。管护中心依托防治项目,制定“无人机轮换施药”方案,选用苦参碱、氯氰菊酯、阿维菌素三种药剂轮换喷施,兼顾效率与生态安全。6月30日至7月16日,无人机按小班作业,实现全覆盖,防治后危害率降至5%,叶片恢复生长。无人机作业效率较人工提升3倍,减少对林地的干扰,实现“防治效果”与“生态保护”双赢。

精准防治的基础是“监测先行”。管护中心林检科常年监测林木病虫害,通过固定监测点和定期踏查建立“发生台账”,为早期预警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此次快速响应正是得益于前期监测预判。

二、系统排查:筑牢风险防范防线

“防患于未然”是生物安全防控的核心。2025年,管护中心聚焦松树钻蛀类害虫(如天牛、小蠹虫),启动系统性调查,通过“全域踏查、标准布设、工具赋能”三步法防范风险。此类害虫隐蔽性强,危害深远,早期难发现,一旦爆发易致树木枯死。

调查团队以“小班”为单元,开展地毯式踏查,重点关注松树枝梢枯萎、树皮流脂等7类异常情况,建立“松树健康档案”。截至目前,已完成415个松林小班踏查(占任务的86%),锁定8个重点监测小班。同时,购置飞行阻隔器、诱捕器等设备,通过物理诱捕结合人工观测,掌握害虫种类与活动规律,为广谱性调查和生态调控奠定基础,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理念。

三、全民参与:构建防控共同体

生物安全防控需全社会参与。2025年“5·12防灾减灾周”期间,管护中心以“防控林业有害生物,守护绿色生态家园”为主题,开展“线上+线下”宣传线上组织观看开幕式、开展答题活动,推送防治知识;线下在社区村镇设点,发放1000余份资料,现场讲解病虫害识别、防治措施及举报途径,用通俗语言解答群众疑问,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不少村民主动反馈树木异常,成为“义务监督员”。宣传提升了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和群众的警惕性,形成“专业防控+群众监督”模式,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氛围。

四、长效治理:夯实可持续根基

生物安全防控需制度支撑和持续发力。管护中心制定《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制度》等文件,明确流程、责任与考核标准;定期培训林检科人员,提升专业技能;争取项目资金,保障设备购置、药剂采购等工作。通过构建“监测预警—科学防治—风险评估—科普宣传”全链条体系,为生态系统稳定提供保障。

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的实践,彰显了对生态保护的责任与担当。未来,将持续优化技术、完善机制、扩大参与,守护绿水青山,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林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