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绿盾守护——太统崆峒山管护中心开展无人机培训筑牢生态防线
近日,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在辖区三个保护站陆续开展了无人机操作专项理论培训,聚焦无人机技术在生态管护中的应用知识,通过系统学习夯实理论基础,为后续引入无人机巡护、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监管体系做好充分准备,标志着保护区智慧护林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本次培训紧扣林区管护实际需求,以“理论筑基、靶向教学”为核心,针对性破解传统护林模式中的痛点难点。课堂上,围绕无人机系统构成、飞行原理、法律法规及安全规范展开细致讲解,结合太统崆峒山地形复杂、野生动物密集、防火任务艰巨的特点,重点剖析无人机技术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逻辑——从红外成像功能如何助力火情早期预警、航点规划技术怎样提升巡护覆盖效率,到多光谱监测如何辅助病虫害隐患识别,每一项内容都与保护区日常工作紧密关联。
针对保护区多陡坡、多峡谷的特殊地形,培训特别增设“复杂环境飞行风险评估”“信号干扰应急处理”“野生动物活动区域飞行禁忌”等特色课程。通过案例分析,详细解读在高海拔、多遮挡区域使用无人机可能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例如如何根据山势规划安全飞行路线、如何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避免惊扰、如何在信号弱区域保障设备可控性等。同时,结合保护区过往人工巡护中遇到的盲区难题,通过数据对比展示无人机巡护在覆盖范围、监测效率上的优势,让护林员清晰认识到技术升级对提升管护能力的重要性。
“以前靠脚力巡护,深山区、悬崖地带总有巡查盲区,遇到火情也难以及时定位。现在系统学习无人机理论,才知道这项技术能帮我们解决这么多难题。”一位参训护林员在课后交流中说道,“虽然还没实操,但已经清楚不同场景下该选哪种飞行模式、哪些功能能精准监测病虫害,等后续有了设备,就能更快上手。”培训中,护林员们还围绕日常巡护中的实际疑问展开热烈讨论,培训人员逐一解答,进一步强化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衔接。
本次培训覆盖三个保护站所有一线护林员,通过系统学习,护林员已全面掌握无人机操作的核心理论知识、安全规范及应用场景,为下一步配备无人机设备、开展实操训练打下坚实基础。“先学懂原理,才能用好技术。”后续保护区将根据理论培训效果,逐步为各保护站配齐专业无人机设备,待时机成熟后开展实操训练,最终建立“无人机巡护 + 地面巡查 + 红外监测”的立体监管网络,通过技术赋能实现火情、病虫害、非法入侵等风险的“早发现、早研判、早处置”。
从“传统巡护”到“科技赋能”,此次无人机理论培训为太统崆峒山的生态保护注入新思维。一线管护人员正为迎接智慧护林新模式做好准备,未来将以更科学、高效的方式守护这片绿水青山,让“生态屏障”更加坚实可靠。(生态建设科)


甘公网安备620802020003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