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2 3 4
您的位置:首 页 > 最新资讯 > 工作动态 》 正文

太统崆峒山保护区: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天然宝库

发布时间:2025-10-13 14:36    阅读次数:
分享:

在甘肃省东部,坐落着一座兼具生态价值与人文底蕴的自然保护区--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不仅以奇秀的丹霞地貌、繁茂的植被景观闻名,更隐藏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地下世界 --丰富多样的土壤动物群落,为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筑牢了坚实的 “地下根基”。

近年来,科研人员对太统崆峒山保护区的土壤动物展开了系统性调查,结果令人振奋:区内已记录到的土壤动物涵盖节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等 8 大门类,包括跳虫、螨类、步甲、马陆、蚯蚓、蛞蝓等共计 200 余种,其中不乏在区域内具有指示性意义的珍稀物种,如具有较高生态研究价值的长角跳虫科物种,以及对土壤通气性改善作用显著的湖北环毛蚓等。

从数量分布来看,土壤动物呈现出 “表层富集、垂直递减” 的特征 ——0-10 厘米土层的动物个体数占总量的 60% 以上,这与表层土壤有机质丰富、温度湿度适宜的特点密切相关。而在不同植被类型区域中,落叶阔叶林的土壤动物多样性最高(物种数达 120 余种),其次是针阔混交林,这也印证了植被覆盖度与土壤动物多样性的正相关关系。更重要的是,这些土壤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 “分解者”“工程师”“消费者” 等多重角色:跳虫和螨类通过取食腐殖质,加速有机物分解,促进养分循环;蚯蚓挖掘土壤,改善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增加土壤肥力;步甲、蜘蛛等捕食性动物则控制着小型无脊椎动物的数量,维持着地下生态系统的平衡。它们的存在,如同 “地下生态链” 的纽带,将植物残体、土壤微生物与地上生态系统紧密连接,支撑着太统崆峒山保护区的生态稳定。(生态建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