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2 3 4
您的位置:首 页 > 科普宣教 > 科普知识 》 正文

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大鲵(ní)

发布时间:2023-07-21 16:53    阅读次数:
分享:

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大鲵(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极危CR)物种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分布

图片3.png

图片和视频来自网络

一、形态特征

大鲵是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身体全长60~85厘米,最大全长可达200厘米以上。大鲵头大而宽扁,躯干较扁平,尾略短。眼小位于头背面,无眼睑,口裂宽大,腹位,吻端微上翘。皮肤光滑,皮肤腺发达,体色变异较大,一般以棕褐色为主,其变异颜色有暗黑、红棕、褐、浅褐、黄土、灰褐和浅棕等颜色。背腹面有不规则的黑色或深褐色的各种斑纹,也有斑纹不明显的。幼体与未达性成熟的亚成体体色均较淡,以浅褐色为主,且有分散的小黑斑点,腹面色较浅,四肢外侧多有浅色斑。

二、栖息环境

大鲵栖息在山区较宽阔、水流较缓、大小砾石多的小溪中。成鲵多数单栖活动,幼鲵常集群在乱石缝中。成鲵一般常栖息在溪河深潭内的岩洞、石穴之中,以滩口上下的洞穴内较为常见,其洞口不大,进出为同一个口,洞的深浅不一,洞内宽敞平坦。

三、生活习性

大鲵分布于我国山西、陕西、河南、甘肃等地,白天常卧于洞穴内,很少外出活动,夏秋季节,偶尔也有白天上岸觅食或晒太阳的习性。

大鲵一般夜出晨归,捕食主要在夜间进行,小小的牙齿又尖又密,咬肌发达,猎物一旦被咬住很难逃脱。但它们不能咀嚼,只会将猎物囫囵吞下。大鲵的视力不好,主要通过嗅觉和触觉感知外界信息,它们还能通过皮肤上的疣感知水中的震动,进而捕捉水中的鱼虾以及昆虫。

大鲵食性广泛,为肉食性动物,常以溪中鱼、虾、蟹、蛙等为食,也捕食螺蚌、水蛇、鼠类及水生昆虫等。

四、繁殖方式

大鲵为卵生动物,繁殖期为每年的5-10月。在水中完成受精过程,产卵多在夜间进行,雌性大鲵会将卵产在水中的洞穴内,一次可产卵数百枚,卵孵化期30-40天。产卵之后,雌鲵即离去或被雄鲵赶走,雄鲵独自留下护卵,以免卵被流水冲走或遭受天敌伤害。雄鲵常把身体弯曲成半圆形,将卵围住加以保护,待幼鲵孵出,分散独立生活后,雄鲵才离去。刚出生的幼体体长只有约3厘米,在自然条件下生长至性成熟需要约15年,大鲵寿命约为50-60年。

五、保护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由于部分地区喜食大鲵成风,导致其收购价格极高,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将贩卖大鲵作为致富的捷径,大规模捕杀大鲵,对大鲵的种群数量影响较大。1988年我国首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之后做了四次修订,最新的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于2023年5月1日起实施,进一步加强了对包括大鲵在内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近年来,我国不断通过严禁盗猎、开展人工繁育与增殖放流、建立自然保护区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对大鲵资源进行保护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