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2 3 4
您的位置:首 页 > 科普宣教 > 科普知识 》 正文

由“四害”变“三有”的野生动物——麻雀

发布时间:2023-08-07 09:25    阅读次数:
分享:

“四害”变“三有”的野生动物——麻雀

麻雀Passer montanus

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无危LC)物种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见种

图片1.png

一、形态特征

麻雀体长13-15厘米,雄鸟从额至后颈栗褐色,上体砂棕褐色,具黑色条纹,翅上有两道显著的近白色横斑纹,胸和腹淡灰近白。眼下缘、颏及喉中部均黑色,颊部具黑色块班。雌鸟似雄鸟,但色彩较淡或暗。幼鸟羽色较成鸟苍淡,背部黑纹比成鸟少翅上的横斑不显

二、栖息环境

麻雀是世界分布广、数量多和最为常见的一种小型雀形目鸟类,主要栖息在有人类的各种生境,无论山地、平原、丘陵、草原、沼泽和农田,还是城镇和乡村,适应力强,十分常见。栖息地海拔高度在中国西藏地区甚至可4500米。麻雀栖息环境很杂,但一般多栖息居民点或其附近的田野。种群活动范围较小,大多在相对固定的地方觅食和休息白天活动的范围大都在2-3千米之内,晚上匿藏于屋檐洞穴中或附近的土洞、岩穴内以及村旁的树林中。

三、生活习性

麻雀为留鸟,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特别是秋冬季节,集群多达数百只,甚至上千只。通常在地面、草丛及灌丛中觅食在地面行进时齐足跳动,而非迈步走动。一般在屋檐洞穴或瓦片下的缝隙中过夜,有也在房舍或村旁附近的岩穴、土洞和树上过夜。性活泼,频繁在地上奔跑,并发出叽叽喳喳的叫声,显得较为嘈杂。若有惊扰,立刻成群飞至房顶或树上,一般飞行不远,也不高飞。

食性较杂,主要以谷粒、草子、种子、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为食,雏鸟几乎全以昆虫为食尤以甲虫等鞘翅目昆虫居多,其次为鳞翅目和同翅目昆虫。

四、繁殖方式

麻雀繁殖期3-8月,繁殖的早晚和每年的窝数随地区而不同,在西北地区通常1年繁殖2窝。求偶时雄鸟显得特别活跃,不停地抬头举尾,并同时发出低弱的叫声。麻雀营巢于村庄、城镇等人类居住地区的房舍、庙宇、桥梁以及其他建筑物上,以屋檐和墙壁洞穴最为常见,也在树洞石穴、土坑和树枝间营巢或利用废弃的喜鹊巢和人工巢箱。营巢材料主要是枯草、茎、须根等,内垫有兽毛、羽等。雌雄鸟共同参与营巢活动,通常就地就近采集营巢材料。

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通常每天产卵1枚,每窝产卵3-8枚,多为5-6枚。卵通常为灰白色,具褐色或红棕色卵斑。孵卵由雌雄鸟轮流进行,孵卵期约为12天。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赤裸无羽,雌雄亲鸟共同觅食喂雏,15天左右即可出飞离巢,离巢的幼鸟仍需亲鸟喂食一周左右才能独立生活。

五、保护现状

麻雀成鸟主要以谷物等农作物为食,特别是在秋季谷物成熟期间,常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飞到农田啄食,因此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中国曾将麻雀苍蝇、蚊子、老鼠一起四害加以消灭。之后,鸟类工作者对麻雀食性大量研究发现主要食物其实是野生植物的种子,在繁殖期,麻雀还会大量捕昆虫及其幼虫喂养雏鸟,对农田害虫生物防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此,自1960年以后我国又将麻雀四害剔除,并于2000年将其列入受国家保护的”三有“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