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2 3 4
首 页 > 保护区概况

保护区概况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1、行政管辖和地理位置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陇东黄土高原西部,六盘山系东侧支脉,黄河支流泾河中上游地区平凉市崆峒区境内,距城区15km。保护区范围东起甘沟大湾梁,西至宁夏固原市的泾源县,南至包家沟梁,北至胭脂河。地理坐标界于东经106º26′18″—106º37′24″,北纬35º25′08″—35º34′50″,南北最长为17.1km,东西最宽为17.7km,总面积16283hm²,区划为三个功能区:核心区6680hm²,缓冲区4645hm²,实验区4958hm²。行政区划属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古文化遗迹和地质遗迹。

2、自然概况

鸟瞰太统—崆峒山林区,山峦起伏、群峰竟秀,茫茫林海、万木峥嵘。优美的自然景观、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与森林生态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筑了一个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和谐环境。绿色的宝库、温宜的气候,使森林沿着理想趋势顺行演替。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建立自然保护区,确立资源保护和生态补偿制度,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1)地形地貌

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华北地台(或克拉通)偏西部,贺兰—六盘山内陆造山带偏南段,六盘山山脉山地地貌与其东部黄土丘陵地貌单元内。保护区主体部分属六盘山山脉东列小关山,部分处于六盘山与鄂尔多斯盆地过渡地带。保护区出露地层由老至新计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二叠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不同时代地层。太统山、崆峒山为地壳运动基岩上升褶皱而成,具有典型的山地地貌特征。保护区共划分了侵蚀构造中山地、侵蚀构造低山地、堆积侵蚀黄土丘陵区、堆积侵蚀河谷阶地五种地貌类型。保护区平均海拔为1850m,最高峰位于太统林场东北部的太统山,海拔为2234m,最低点在崆峒水库坝面下,海拔为1456m,相对最大高差为778m,辖区内主要山岭有太统山、崆峒山、大阴山、大帽山、杨家山、香山、祁家山等,峡谷主要有崆峒后峡、泾河峡谷、十万沟等。

(2)气候特征

保护区处于东亚季风区边缘,在全省气候区划中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寒冷干燥,多西北风;夏秋温热湿润,多东南风。年均气温8.6℃,最高气温出现在6—8月间,月均气温18℃左右,七月平均最高温21.0℃;最低气温出现在每年12月至翌年2月间,月均气温-4℃左右,一月平均最低温-5.2℃,气温日较差11.6℃,年较差26.2℃。年极端最高温差达37.3℃(1944.8.3),年极端最低温达-25.4℃(1975.12.13)。初霜期在每年10月初,终霜期为翌年4月底。年均风速2.1m/s。年均日照时数2424.8小时,日照率55%。全年日照日数平均为208d。

由于受东南、西南海洋性暖湿气流、西北干冷气团和地形、地貌等诸因素的影响,本区降水量形成西北少、东南多、山地多、平地少、塬区多、梁峁少的特点。空气湿度大,年均气压866hPa。年平均降水511.2mm,且多集中在7—9月,其间多连阴雨、暴雨和冰雹,日最大降水量67.7mm。7—9月份降水量占年降水总量的53.6%。降水的变率大,冬季降水则极少,仅占全年的2%左右。冬季积雪较厚,时间较长,积雪平均厚度达25cm。年蒸发量为1430mm左右,是降水量的2倍多。

(3)河流水系

保护区水资源主要由地下水和地表水两部分构成。地下水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河流(沟谷)潜水、黄土层潜水、山区基岩潜水和层间承压水。保护区内地表水资源为地表径流,主要是泾河和其一级支流胭脂河,其中分布于全境的泾河水系是黄河的五大支流水系之一,主流泾河发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内六盘山以东,横贯全区,在保护区内流长15km,区内大小河流共11条,地表水年径流量为0.8×108~2.9×108m³。

(4)土壤

太统—崆峒山区在山地环境和森林植被的作用下,土壤类型带有明显的山地特征。主要土类有山地棕壤类、灰褐土类和红土类,其中,灰褐土类分布最广。

(5)植被

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六盘山东侧,是泾河(黄河支流)重要的水源涵养基地,其森林植被是黄土高原保存较为完整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障泾河中上游地区生态平衡、维护下游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保护区在《中国植被》区划上属于温带草原植被区域的甘肃黄土高原南部森林草原植被区,其地带性植被是落叶阔叶林和草甸草原。其植被分为四种类型:温性针叶林,本区主要是华山松林和油松林;夏绿落叶阔叶林,本区的夏绿阔叶林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以栎属、桦木属、杨属、椴属的树种为主;落叶阔叶灌丛,广泛分布于本保护区山地和沟谷,其群落结构简单,一般仅有灌木层和草本层;草原,本保护区处于草原区南缘的森林草原地带,植被类型应属于草甸草原。在本区的森林草原地带内,最常见的是白羊草草原和长芒草草原。在山地上,落叶阔叶林分布在阴坡和半阴坡,主要是以辽东栎林为山地前缘地带的森林顶级群落类型,还分布有山杨林和白桦林。在阳坡和半阳坡分布有以白羊草为代表的草甸草原和耐旱灌丛。

保护区主要森林类型有人工落叶松林、人工油松林、人工杨类林、人工刺槐林、辽东栎林、白桦林、阔叶混交林、山杨林、针阔混交林、杜梨林、杂木林等。

3、保护区发展概况

为了保护宝贵的森林资源,维护生态环境,198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崆峒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89hm²,主要以崆峒山为主体,是太统林区的一部分。2002年1月根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委会评审意见,将保护区功能区划进行了调整,保护区面积核定为16283hm²。200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经省政府批准,保护区管理局由甘肃省林业厅直属管理,为正县级事业单位。保护区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3725.2hm²,活立木总蓄积量305773 m³。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5.98%,林木绿化率达到了69.77%,林业生态建设初见成效,保护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